“創新”大戰“僵屍”

導語
僵屍企業顯著降低了正常企業的專利申請和全要素生產率🪂。解決僵屍企業問題,可以降低信貸扭曲🤸♂️,減少資源錯配,從而促進我國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無論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一法則在自然進化和社會進步中被不斷驗證。然而,社會治理遠比自然選擇要復雜得多,當人為因素導致資源錯配甚至扭曲時🤵🏽♀️,一些不合理現象就會產生🕵🏿,而僵屍企業就是其中之一。
從“優勝劣汰”到“大而不倒”👨🏻🦱:中國僵屍企業的誕生之路
僵屍企業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家彼得·科伊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是指那些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無望恢復生氣、只能依賴政府或銀行“輸血”維持下去的企業📯。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以後出現了大量僵屍企業,中國僵屍企業問題受到關註主要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尤其是在造船、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比如🦶,《紐約時報》2016年1月報道的舜天船舶🧏🏽♂️,就是一家負債累累、深陷困境的公司🩸🩻。在全球需求萎縮的環境下,舜天四艘完工船只被拒收💂,之前交付的一艘訂單船只也因質量問題被退回,同時又因高達8100萬美元的違約貸款被中國銀行告上法庭。再如《金融時報》報道的中遠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航運企業,也經歷著虧損嚴重、債務高企的狀況,其2015年的三季報顯示🤾🏻,中遠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虧損38億元,同時負債權益比高達206%,在航運運力整體過剩的局面下🖕🏿,中遠去年還是簽下了11艘船的訂購單,以獲取政府對於更新船只的高額補貼🐜。
僵屍企業有兩大特征:一是效率低下🧑🏿⚖️,經營困難,虧損嚴重🍧;二是能得到政府和銀行的不斷“輸血”,即能獲得政府補助和銀行優惠貸款。據此,我們對中國上市公司中的“僵屍企業”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中國僵屍企業數量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快速增長,從2007年的47家到2015年的256家,增長4倍多🐮。占比數據顯示📼,僵屍企業占整個樣本企業的比重在金融危機之後也不斷上升。雖然2001~2005年和2012年後,僵屍企業占比都處於7%以上水平🛀,但考慮到2007年後上市企業數量明顯增加🗞🙃,而新上市企業有盈利方面的要求,成為僵屍企業的概率遠小於上市多年企業🧑🏿🦰,因此,2007年後的企業僵屍化問題事實上更為嚴重(見圖1、圖2)。

我們考察中國僵屍企業的行業分布特征。首先😘,我們算出2013~2015年平均僵屍企業占比排名前十的大類行業🤛。其中,畜牧業近年平均僵屍企業占比最高🤳🏼,不過這一行業的上市公司只有10家💆🏻,基數較小。此外👸🏽,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以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僵屍企業占比較高。接著,我們對比僵屍企業在產能過剩行業和其他行業中的分布特征(鋼鐵🦜、有色金屬、煤炭、水泥、玻璃🆖🦶🏿、造船等被定義為產能過剩行業)可以看出僵屍企業在產能過剩行業與其他行業中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在較為公認的幾大產能過剩行業中🧏🏻,僵屍企業占比明顯上升,而在其他行業中僵屍企業占比變化不大(見圖3🪚、圖4)。


危機!轉機?“GDP錦標賽”下的“另類”父愛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按不變價計算,GDP累計增長高達33.5倍🏊🏼♀️。產生這一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背後原因有很多,但毫無疑問,圍繞官員晉升的地方政府“GDP錦標賽”製度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0️⃣,通過采用以GDP為核心的考核目標➞,極大地提升了地方政府“抓經濟建設”的動力🫳🏿,你追我趕之下,促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但是,以GDP為標的的考核製度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典型表現為僅關註GDP規模和增速而不關心GDP質量,導致環境汙染、危險生產等頻現🥝。而僵屍企業現象🏊🏽♂️,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一中國政治經濟體製的衍生。當面對經濟下行的不利環境時,地方政府出於保增長、保就業方面的壓力,對於已經面臨嚴重經營困難的僵屍企業伸出“父愛關懷”之手🧚🏿,尤其是對於其中的國有🦸🏿、大規模企業♎️,通過影響國有銀行信貸,向這些僵屍企業“輸血”‼️,以維持其生計📪。
通過比較不同省📝、區♍️👨🏿🎓、市的GDP排名變化與當地僵屍企業數量🐩,我們發現“GDP錦標賽”中表現相對更差地區的企業有更大概率成為僵屍企業。這意味著,承受更大政績壓力的地方政府更有動機直接補助或者要求銀行繼續發放貸款給虧損嚴重、處於困境的企業🧲💆🏼,由此保證當地的GDP和就業表現不會因為這些企業的破產而出現更明顯的下滑。這也使得這些企業就此成為僵屍企業,繼續存活在當地的市場中。

知否,知否?竟是綠肥紅瘦!
眾所周知👳🏻,僵屍的可怕並不在其本身🧗🏻🦸♂️,而是僵屍會對正常人進行攻擊,使其變成僵屍,也就是說僵屍具有嚴重的“傳染性”👩🏼🔧。“僵屍企業”之所以得名如此,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由於總體的社會資源畢竟有限,當效率低🏄🏽♂️、活力差的僵屍企業占用了大量資源👨🏼🎨,效率高🔆、有潛力的正常企業能夠獲得的資源自然就少了🧅。如果正常經營的企業無法獲得貸款等外部融資,正常的投資、生產過程很可能無法維系🪀,嚴重時甚至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原本正常經營的企業一旦無法“造血”🎻👨🏻⚕️,就會被迫轉向政府救助而變成僵屍企業,進一步拖累其他正常經營的企業。
目前🧖🏻,創新型經濟正在成為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的重要動力🔩。對中國來說,面對新舊經濟動能轉換的現實需求🩵,以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創新拉動經濟增長也已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不過🦹🏿,創新畢竟高度依賴於資金投入🧑,可以想象一旦僵屍企業占據更多的社會資金,正常企業能夠使用的資金就會變少™️,從而影響其進行研發創新。
具體來說,一方面,銀行出於對自身風險管理的考慮🤔,貸款發放時會考慮到投向行業的問題♚,不會過度集中於某些行業。顯然僵屍企業的存在擠占了部分信貸資源🤟🏻,導致同行業其他企業更難獲取信貸🧑🏿🔎,從而影響到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表現⏯。另一方面,對於一個存在壟斷勢力的非完全競爭市場😊,僵屍企業對同行業競爭者的影響很可能是致命的,當遭受宏觀經濟沖擊或行業技術沖擊時✋🏻,僵屍企業依靠著銀行的庇佑,甚至有可能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借此打壓健康的同行企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通過考察僵屍企業對所在行業正常企業的專利數量和生產率的影響,我們檢驗了僵屍企業對正常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僵屍企業的存在嚴重抑製了正常企業在專利數量和生產率方面的表現。平均來說,僵屍企業行業占比每增加1%,行業專利申請數量會下降0.05%👩🏻🚀,同行業正常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將下降0.12%。此外👱🏻♂️👩🏻🎤,僵屍企業抑製正常企業創新的現象在國有企業、融資依賴度高行業以及集中度高行業中表現更為明顯。經驗證據進一步從數據上證實👩🦳,僵屍企業確實會嚴重抑製正常企業的創新行為🫸。

斷臂求生,一場艱難的自我救贖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階段後,創新和生產率的提升對於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尤其重要🕛。創新高度依賴於資源投入🥧🙉,僵屍企業恰恰會嚴重扭曲資源配置,不利於經濟體的長期健康發展和推動持續創新。
毫無疑問👨🏿🚒,處置僵屍企業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然而,對於一個由來已久🕟、長期存在的問題,其最終解決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此,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氣勢☂️,從而實現斷臂求生🧬。
這裏,我們提出治理僵屍企業的三點原則✋🏻:一是堅持市場化原則,嚴格僵屍企業退出機製🏊🏽♀️,對於已經不具有“造血”功能且難以恢復的企業,應嚴格要求其退出市場;二是註重方式方法,對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企業要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案,盡量多兼並少清算😼;三是註重對僵屍企業員工的安置工作🍳🧑🏽🦰,做到轉崗不“下崗”,維護企業職工的權益。此外,圍繞處置僵屍企業的改革重點,推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行業的公平競爭😵,放松對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的信貸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根據《僵屍企業如何影響了企業的創新——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實證》改寫,原文發表於《經濟研究》👨🏽🌾,2018年第11期。原文作者:王永欽、李蔚、戴芸,改寫者:顧研,編輯👑: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