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稅簡史: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的反復博弈

導語
歷史經驗與學術研究一再表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前,任何貿易霸權和單邊主義關稅政策必將以失敗收場。

關稅是對進出境貨物和物品征收的稅種👦🏼💆🏿♂️。其歷史久遠🧙🏻,曾是絕大多數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有皇帝頒發金節作為海關放行證書的記載,同一時期的希臘也有關於外交官關稅免稅的記錄。很多國家在內陸邊界地區把過橋🎽🐚、過路費作為“關稅”征管,以至於蘇格蘭海關專員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描寫道🧓🏿:“海關(Customs,英文本意為慣例)🪑,就是按慣例付款。”[1]縱觀歷史👨🦰,關稅政策的演變大致分為古代關稅、重商主義、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交錯、超保護貿易🐚、貿易政策多極化、全球價值鏈時代六個階段。[2]
關市譏而不征
現存最早的關稅記錄保留在敘利亞沙漠中的綠洲城市巴爾米拉。當時的關稅被刻在海關墻的石頭上,記載對進出邊境的奴隸🥈、貨物、染色羊毛、香油🙌🏼、食物等征收的關稅。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商品類別設置不同關稅稅率。古代各國的關稅僅擔負財政收入的職能,但也有例外,如羅馬凱撒大帝決定重啟關稅時💇🏼♂️👩🏼🦱,[3]目的僅是阻止東方絲綢等奢侈品進入,防止等量絲綢換取等量黃金導致金銀流出🔉🌎。另有一項例外便是在中國🚴🏻♂️。一方面🎐,古代中國幅員遼闊🛹,難以確定邊界,海港幾乎沒有海關;另一方面,受春秋戰國時期孟子“關市譏而不征”思想的影響,關稅沒有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財政收入。可見🖌,儒家比亞當·斯密早2000年就提倡自由貿易👩🦳。[4]
中世紀後的歐洲,關稅優惠稅率的設計開始納入更多的政治需求,如拜占庭帝國給予威尼斯商人免關稅待遇,是為了回報其曾經給予的軍事援助🕜;彼時歐洲的關稅主要設在內陸橋梁、河道關卡處,因收費不透明而被斥為“勒索稅”⛹🏿♂️;即便是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也只是在1203年才明確有了國家關稅🗳、地方關稅體系,1275年開始海關管理🌝,統一出口稅率📃,因其主要針對羊毛出口征稅,被稱為“建立在羊毛麻袋上的關稅體系”。
關稅之戰與荷法戰爭
15世紀以後😪,歐洲開始資本的原始積累,海外貿易範圍擴大,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社會的土地轉向金屬貨幣,產生了重商主義的關稅政策🧗🏼♂️,認為國家的財富就是黃金、白銀的數量🚉🐍;在當時,國際貿易是一場零和遊戲,致富的唯一途徑就是出口大於進口促使金銀流入👩⚖️。其政策主張是通過高關稅或直接限製將進口降到最低;通過取消裝船稅或製定出口補貼來鼓勵出口。英國重商主義時期為保護當地羊毛產業阻止東方白棉布進口,曾有議案要求學生🔴、教職工和律師都必須穿羊毛製服💧;屍體下葬必須覆蓋羊毛;身著白棉布製品被認定是“犯罪”。[5]
保護主義思想的系統關稅政策出自1664年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爾👩👧。1667年法國提高了關稅稅率,引起英國和荷蘭的報復,史稱“引發戰爭的關稅體系”:此後英國不斷提高法國貨物進口的關稅,並長時間阻止法國貨物進入英國;荷蘭則幹脆禁止進口法國葡萄酒和白蘭地🏄♀️,並對法國奢侈品征收高達50%的關稅,荷法之間的貿易沖突最終導致雙方開戰🖕🏿🌦,戰爭結束後⚆,法國降低了自己的關稅。
《谷物法》謝幕,自由貿易開啟

18世紀末,英國的棉紡織業率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820年👮♂️,英國製造業無可匹敵,其工業製品占全球工業製品總量的比例高達50%,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急需拓展廣闊的國際市場👩🏼🎨,英國最終沖破了貿易夥伴國重商主義貿易保護政策的限製🧃,理論界相應誕生了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自由貿易學說。
在英國關稅政策的歷史事件中,最著名的是19世紀英國與歐洲大陸糧食貿易中的《谷物法》。英國農業生產曾長期自給自足,政府通過《谷物法》推行糧食出口補貼政策以削減進口。1793年英法戰爭結束💅🏻,適逢糧食連年歉收致使小麥價格暴漲,雖然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應對危機🌭,包括禁止谷物出口🧑🏻🏫、禁止糧食釀酒🫎👂🏻、取消進口關稅、增設進口補貼、動用海軍對中立國運往法國的谷物進行攔截,但都不足以阻止大面積的饑饉蔓延🧑🏿🦰,然而土地貴族為保持國內谷物高價仍然施壓政府修訂《谷物法》,以期對進口小麥遞增課稅。大衛·李嘉圖親自對此宣伐😫👩🏼🌾,指出🧔,英國的主要優勢在於工廠內的機械,如果阻礙了對外國糧食的購買🌱,會迫使英國浪費寶貴的人力去從事效率相對低下的農業生產🎻,從《谷物法》中受益的只有土地貴族。英國政府最終於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這是貿易保護政策與自由貿易的分水嶺。[6]英國成為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
法國是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中葉繼英國後逐漸傾向於自由貿易,但在拿破侖三世垮臺後重新轉向了貿易保護主義🐭,關稅稅率上升25%,[7]成為俄羅斯、美國之外最高的稅率🍅😾,並再次與鄰國爆發關稅大戰🧔🏻♀️:法意貿易戰自1889年開始🧞,法國和意大利各自以一般稅率向對方的商品征稅🐪,雙方之間的對立一直持續了10年;法瑞貿易戰🪺,雙方都為對方設置了更高的稅率,最終兩國出口貿易都損失慘重。[8]
關稅製度“內外有別”

關稅成為治國重器的政治思想主要來自獨立後的美國。美洲殖民地因反抗英國對茶葉進口實行差別關稅而發起“波士頓傾茶事件[9]”(史稱美國人民第一次反抗全球化的鬥爭)後兩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美國誕生後,《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即授予國會征收關稅的權利[10],對美國政治而言,對外國商品征稅要比開征國內稅容易得多🎀🧖。在首任財長漢密爾頓貿易保護主張影響下▶️,美國建國即選擇高關稅政策🛢,理由是美國國內新工業尚處早期👩👩👧👦,發展效率不高,需要用關稅壁壘進行保護,直到可以在免稅基礎上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競爭🛐;漢密爾頓同時提出一項意義深遠的發展製造業計劃,建議將保護性關稅作為快速實現工業化的杠桿🫔。1806年🔢,美艦“切薩比克號”遭英國海軍襲擊🎅🏿🟦,美國國會通過了《禁運法案》,禁止美國船只駛往外國港口,意在切斷英國所需的糧食和原材料供應。意外的是,禁運期間美國的製造業由於沒有外部競爭而得以發[11]🤷🏼♂️;加上1812年開始的第二次英美戰爭💗,進口品的缺乏也為美國國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戰爭使美國政治家領悟到,擁有製造業是避免戰時物資短缺的必要條件。戰後為鼓勵美國人從事貿易🧚🏿♀️,促進製造業的發展,政府規定美國人擁有的商船所進口貨物享受10%的關稅優惠。美國的製造業開始迅速崛起於世界市場。[12]
第二次英美戰爭後,美國政治家真正將高關稅作為鼓勵和促進美國產業發展的手段🦚,《1816關稅法案》標誌著美國開始貿易保護主義的嘗試。法案對國內有足夠供應的工業產品征收高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對國內只能部分供應的產品征收較低進口關稅;對不能生產的產品只征收最低的財政性關稅💃;關稅稅率不僅上調,還引入海關估值的最低定價,直接打擊了低價進口貨物,並促成此後一系列保護主義的法案誕生。[13]1828年第三次《關稅法案》出臺,上調棉花和棉紡織品、羊毛和羊毛製品以及鋼鐵和鋼鐵製品關稅稅率,進一步限製歐洲尤其是英國同類商品的競爭,同時保護國內農民利益,因其進口關稅平均稅率超過25%👨🏻💼🚳,被稱為“可憎的關稅法案”,為後來南北戰爭埋下政治導火線。當1861年《莫瑞爾關稅法案》再次要求提高關稅時🐈,南北戰爭終於爆發🎇,沒有南方反對的美國聯邦政府順利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關稅壁壘,1864年關稅平均稅率為47%✋📸。從此,支持高度貿易保護的政策成為美國商業和政治生活的主導特點之一。[14]
美國不斷創新關於關稅的政治思想🏋️♀️。1890年《麥金萊關稅法》中產生了新的貿易保護理論:世界的發展依賴於各自內部資源的發展,而不是對外貿易;面對歐洲工人低廉的工資,為保護美國工人的豐厚薪酬🤷🏻♀️,有必要向歐洲商品征稅🤶,以彌補美國製造業高成本帶來的不利因素;商品平均關稅率應接近50%🏄🏼♂️👩👩👦👦;對某些成熟產業也應提供關稅保護,以促進企業拓展國外市場。《麥金萊關稅法》的設計體現了上述多重價值體系,並附加了互惠條款🙋🏽,以降低本國的關稅作為前提,換取其他國家降低關稅的承諾。“內外有別”的互惠條款實際上是對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政策的綜合運用,互惠協定既是“胡蘿蔔”,也是“大棒”。[15]美國以簽訂互惠協定為契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凸顯。法案實施後,其關稅水平繼續創新,平均稅率達到50.4%。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關稅成為美國獲取財政收入的常規手段💂🏼♂️,很多年份中聯邦財政支出的90%依賴於關稅收入,國內稅只是在戰爭或危機迫近的時候才臨時開征🧜🏿♀️𓀚;高關稅同時建立起了強大的產業屏障🧻,使得美國工業得以免受英國的產業競爭沖擊快速發展;政治上😨,美國關稅政策一直延續著簡單的循環,即共和黨的關稅高得出奇,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而民主黨人則對政策做適當的放松。
作為駐美國領事返回德國的李斯特深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李斯特認為🤾🏿👫,在鄰國執行保護主義時⛷,報復而不是自由貿易才有更好的回報;國家建設資金應該由收繳的進口稅來承擔。在李斯特思想影響下,加之德國工業較為落後🙍🏿♀️,直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才逐漸出現自由貿易傾向😓。德國關於關稅製度的創新是,1834年在德國全境建立起了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先後與英國、法國簽訂了貿易協定,減免關稅,其經濟一體化因自由貿易而加強。19世紀晚期,因農產品保護的需要,德國開始轉向貿易保護。但彼時德國的城市工人熱衷於自由貿易。
這一時期各國相互進行“關稅裁軍”、推行自由貿易產生的經濟後果是,運輸成本、損耗和保險費用的降低共同促進了商品價格的聚斂。傳統的糧食價格不僅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接近,而且還影響了東方的大宗商品——大米的價格📜。20世紀早期的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認為👲,運輸成本的下降,也讓工資👇🏿、租金和利息三種基本要素的投入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趨於一致。
另外🤶🏻,殖民地的關稅引發的問題令人深思。英國人禁止印度製造的產品出口🚴🏿,卻允許英國貨物免稅自由進入。1750年印度紡織品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將近1/4🧑🏻🎓,而到1900年時所占比重驟降至不足2%👨🏼🌾。產業的消失導致了規模驚人的失業率。
西班牙瓶塞

19世紀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60年間🏕,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要求壟斷國內外市場。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幹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製和進口數量限製、鼓勵出口🧑🦲💅,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自由貿易政策開始消亡,逐漸為保護貿易所代替。[16]
在資本主義內部,德國、美國等新興工業國家迅速崛起。到1913年,英國工業品產量已經不到美國的一半,工業競爭力的衰退促使其退出自由貿易🈯️,退守其廣闊的殖民地,實施“帝國特惠製”關稅政策。
美國正好相反🏑👩🚒。在主要產業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後,美國一方面開始倡導自由貿易💎🙍🏼♂️,另一方面開啟變相關稅政策🦞👩❤️💋👨。如1921年通過的《反傾銷法》👨🎨,代替關稅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產業保護手段之一👨🏿🔬。但關稅征收的便利性使得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時,美國立即拋棄了自由貿易關稅政策,於1930年出臺《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宣布擴大征稅範圍🙇♂️,將2000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利率提升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並設置了很多“非關稅障礙”🌕,如瓶塞占了西班牙出口美國貨物的一半以上,法案要求瓶塞進口必須帶有原產國的標記,而這道工序的成本甚至比瓶塞本身還要高🤷🏿♂️。《斯穆特—霍利關稅法》直接挑起了貿易爭端,歐洲國家對美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和收音機的關稅提高了50%以上🐱,最終使全球貿易大幅下降🧺,美國的進出口額雙雙下降過半⚅。這一深刻教訓使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到自由貿易化軌道中。
歷史學家評論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貿易戰阻礙了國際商業整體進程;真正被貿易戰長期破壞的,是貿易的無形產物——正如一個世紀以前斯圖亞特描述過的“商業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作用超越經濟”的那部分人類文明的價值。
《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以下簡稱《協定》)出臺,標誌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發生了歷史性轉型👫。《協定》把製定貿易政策的權力從國會手中轉移到了以總統為代表的行政機構手中,總統與外國簽訂的貿易協定不需要國會批準;對總統調整關稅的授權範圍為現行關稅的上下50%🙏🏻;關稅的改變適用於與美國簽訂最惠國待遇協定的國家。與英國的“帝國特惠製”對第三國的歧視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協定》引入“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暗含著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的較量。[17]
哈佛大學的斯托爾珀與薩繆爾森曾聯手觀察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貿易政治表現,他們認為保護主義可以使占有相對稀缺資源的一國獲益,擁有相對豐富資源的一國受損🪷,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情況正好相反。但“自由”或“保護”的最終成敗,不僅與關稅水平和限製政策有關🧻,還與一國政治水平相關🦹🏼♀️0️⃣。
從貿易爭端到關稅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呈現出多極化趨勢。經濟實力大增的美國又竭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積極推動建立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為的國際貿易體製👩🎤。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問題越發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超保護貿易政策抬頭,關稅相關政策表現為:第一,對工業產品保護程度降低,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提高;第二,非關稅壁壘在新保護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強。
這期間典型的關稅事件是系列美日貿易戰。從1960年開始,美國通過加征關稅🏨、反傾銷👩🏼🎤、反並購等手段先後對日本紡織品7️⃣🌈、鋼鐵、彩電、汽車、半導體、電信發動貿易戰,最終以日本簽訂“自願限製出口”協議👩🦰、日本企業赴美投資🏄🏿♂️🛸、取消日本國內關稅等結束;而日本企業不折不撓,不斷將中間產品出口至當地進行加工🧑🏻🔧,建立起中間產品出口體系👩❤️👨,並積極尋求多元擴張,最終實現成功轉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亞非拉人民的獨立運動,發展中國家數量達到130多個🐼,並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關稅政策體系,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進口替代戰略型🧑⚖️。通過給予稅收優惠待遇👩🏿🦳,鼓勵外國資本開展業務🫛;通過來料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以代替直接進口🍮。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戰略常常會被發達國家指責為“不公平貿易”,但這是一國工業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美國和德國在趕超英國的最關鍵時期——19世紀下半期👰,都是典型的進口替代國。第二種🧡,出口替代戰略型。首先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如服裝🧑🏻🚀、紡織品、普通家電製造業等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𓀜🛩;其次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如機械電子、石化等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出口🤵🏽;最後極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始建立知識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產業📳,力爭實現彎道超車。出口替代戰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免出口關稅以及提供出口退稅、出口補貼、出口信貸和出口保險等。
我國的關稅實踐再次彰顯了中國智慧🪪。[18]第一,關稅稅則適時調整。1949年以後我國先後製定過三部海關稅則。195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暫行實施條例》🕗,是中國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真正獨立製定的關稅稅則👷🏿,其時關稅的主要職能是保護本國經濟🧖🏼♀️,平均稅率為52.9%;第二部關稅稅則貫徹了稅級結構之間的縱向平衡(原材料、半成品、製成品之間的平衡)和橫向平衡(同類產品之間的平衡),平均稅率約為47.2%;第三部關稅稅則開始考慮與國際接軌,並在加入WTO後不斷下調關稅🗼,2018年我國貿易加權的平均關稅只有4.4%🏜。[19]第二🎅🏽,豐富的關稅優惠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製定了40多項關稅優惠措施,如對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加工貿易的優惠,對外商投資企業機器設備和物資進口免稅等貿易投資型優惠,對進口研發設備免稅等研發型優惠,對保稅物流園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等面向產業集聚的區域型優惠。
推進可持續貿易自由化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貿易地位開始衰落,經常項目由順差轉為逆差👨🏻🦯,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保護要求導致新的貿易理論——協調管理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協調管理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政府首先應追求本國國民福利最大化🚴🏽♀️;政府的幹預能幫助國內企業獲得可能會被外國企業搶占的利潤。
然而根據OECD提供的數據,全球貨物貿易的66%以上是中間品貿易🦶🏿,而在服務貿易中,該數字高達70%👍🧑🏿🎓,國際貿易已經進入了全球價值鏈時代⭕️。[20]棉花的全球貿易史已經揭示出,棉花的全球貿易已引起各國棉織品生產👩🦽➡️、加工8️⃣、服務環節持續不斷地創新🌧,最終棉花及其衍生產業跨越國界、宗教,超越任何大國的獨立能力,將各國統一在其國際化分工鏈條中🧛🏿♂️🧑🏻🎤。[21]在全球價值鏈時代🧀,貿易應該使所有的國家受益💢。馬克·奧博因和弗洛裏亞納·波利諾(Marc Auboin and Floriana Borino, 2017)[22]研究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和全球需求結構變化時發現,全球價值鏈生產有效地增加了出口產品中的進口含量🍟,而貿易保護主義的後果不僅會減少國內產出,還會減少國內就業,“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並不真正具有統計重要性”🚲。
推進全球市場開放🧑🦽➡️🔍、實現可持續的全球貿易自由化可以讓所有國家都能從中獲得收益。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減讓關稅、降低國際運輸和通信等進口成本🧖🏼♀️、加入全球供應鏈而變得更具競爭力(鄭存強等,2018)💻。[23]RCEP等世界各國簽署的系列區域貿易🫃🏻、多邊貿易自由化協定表明,全球化趨勢會因為貿易戰和疫情影響放緩,但不會逆轉[24];中國堅持舉辦的進口博覽會、“一帶一路”倡議🟦、高鐵項目輸出正在翻開自由貿易的新篇章。
歷史一再昭示,貿易戰不利於世界商業的整體發展🙀🧑🏻⚕️。國際貿易不僅產生了大量的物質商品👨🏼💼,還有思想和文化方面的進步。全球價值鏈體系下🧑🏿🎓,世界各國的發展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前🤹🏻,任何貿易霸權和單邊主義關稅政策🧙🏻♂️,必將以失敗收場🐐。
註釋:
[1]最早的關稅記載不在中國,但中國有關於海關的記載🪃。參見[日]朝倉弘教. 世界海關與關稅史 [M]. 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
[2]崔景華. 關稅理論與政策[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凯捷体育娱乐 -(限时活动)即刻加入,享受平台优惠!.
[3]當時使被稱作“Portorium”的一種類似於關稅的城市稅,由包稅商競標後承包征收。參見[日]朝倉弘教. 世界海關與關稅史[M]. 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
[4][日]朝倉弘教. 世界海關與關稅史[M]. 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
[5][美]威廉·伯恩斯坦. 貿易改變世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6][8][美]威廉·伯恩斯坦. 貿易改變世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7]到1892年。
[9]胡公啟. 關稅調整引發戰爭的歷史回顧及啟示[J]. 管理工程師,2018💞,23(6): 55-61.
[10]第1條第8款。雷芳. 邦聯國會爭取關稅權的努力及其意義[J]. 世界歷史,2015(5): 75-85+158.
[11]韓家炳. 美國1807年《禁運法案》的代價與影響[J].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189-194.
[12]伍山林. 重新理解美國關稅史演進[N]. 文匯報,2017-09-01(W12).
[13]倪峰,侯海麗. 美國高關稅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基因[J].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4(1): 48-57+95.
[14][美]威廉·伯恩斯坦. 貿易改變世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5]伍山林. 重新理解美國關稅史演進[N]. 文匯報🏄🏻♂️🫷🏼,2017-09-01(W12).
[16]伍山林. 重新理解美國關稅史演進[N]. 文匯報,2017-09-01(W12).
[17]徐泉. 美國外貿政策決策機製的變革——美國《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述評[J]. 法學家,2008(1): 154-160.
[18]徐赟. 我國關稅有效保護與產業競爭優勢及其變動——基於入世後製造業數據的考察 [J]. 經濟管理文摘🔐,凯捷体育娱乐 -(限时活动)即刻加入,享受平台优惠!(13): 7-9.
[19]http://openapi.jrj.com.cn/yidianzixun/yaowen/2018/03/24292164.shtml.
[20]http://www.jjckb.cn/2013-07/23/content_457045.htm.
[21][美]斯文·貝克特. 棉花帝國🚹,一本資本主義全球史[M]. 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22]Marc Auboin👌,Floriana Borino. The falling elasticity of global trade to economic activity: Testing the demand channel [R]. WTO, 2017.
[23]鄭存強,廖春華等. 世界關稅概況2017[M]. 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8.
[24]李九領. 關稅紀事與評論(2017—2018)[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作為投資📰、會計、法律或稅務等領域建議🌄。編輯:潘琦。